媒体报道
《凯发K8官网报》:新常态下水泥行业的抉择
来源:凯发K8官网报 作者:毕德鹏 发布时间:2015-02-16
行业的发展如同人生的选择,关键之处只有几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水泥行业又迎来了迈出关键步子的转折期。
从最早的“丛林式竞争”到高增长下的“联合重组”,再到如今经济新常态下的“平台期”,中国水泥行业的经历坎坷、跌宕,让人们看到开始,经历剧情,却猜不到结局。
新形势孕育着新的变化,衍生新的迷茫与困惑,也提出新的问题。
新常态下水泥行业面临怎样的境遇?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老问题如何解决?经济增速放缓、水泥需求下降的新问题如何应对?接下来的选择又如何?
问题需要有人回答。人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宋志平,因为几年前,宋志平就曾提出“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的发展思路;两年前,面对行业恶性竞争,宋志平提出告别“丛林法则”,号召水泥同仁一起“走出丛林”……随后的行业变迁不断证明了这一思路的正确性;
面对新常态,在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水泥行业如何迈过这道坎儿,如何解答种种迷题,宋志平又提出了新的论断:“新常态,水泥行业进入发展平台期,不会大起大落”、“新时期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提高行业集中度”、“要赋予错峰生产更丰富的内涵”、“新常态下,水泥企业要保持平常心”……
解读水泥行业“新常态”
从去年开始的8到10年内,中国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市场需求量将保持在25亿吨左右
记者: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各行各业都在深入探讨新常态,水泥行业也在研究如何应对新常态,但到目前为止行业内还没有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形势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水泥行业有哪些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您有怎样的见解?
宋志平: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新常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新常态有九大趋势,其中核心有三点。第一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GDP增长将保持在7%左右。第二点,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经济增长结构来看,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架马车”的比重将有所变化,投资比重减弱,鼓励消费,稳定进出口;从行业结构调整来看,行业和企业将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第三点,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改革,实现追求质量效益的集约化内生增长。新常态下,我们要看到这些核心变化。
对于水泥工业来讲,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投资增速下滑,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7%,增幅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增速为10年来最低,预计今年增速还将维持在15%左右。投资增速下降,水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增长9.6%,去年只有1.8%,为24年来最低,预计今年将会降至1.6%,行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我们的基本判断是:中国水泥行业已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进入到平台期。所谓平台期,指的是从去年开始的8-10年内,中国水泥需求量将保持在25亿吨左右,正负浮动5%左右都可以视同平台期内的正常波动。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微观反映,也是行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一是新常态下投资乏力,产能过剩加剧,供需形势更加严峻,不可能再支撑水泥产销的高增长。二是从环境负荷来看,水泥产能不可能再大规模增加。我国水泥产能全球***,治理雾霾等环保要求对水泥行业来说将是长期挑战。三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均水泥用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和经济体。
记者: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率降缓,有专家预测2015年GDP将保持在7%左右,7%的增长率对水泥行业会有怎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个数字?
宋志平:无论是新常态,还是平台期,水泥行业仍会大有可为,关键取决于我们怎么做、怎么想,探求一个怎样的活法。国家将经济发展速度定位于“中高速”主要是为了满足两点:一是充分就业的需求,二是完成十八大“两个翻番”战略目标的宏伟计划。这两点决定了我国经济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其实,7%左右的经济增速仍是全球最高的,而且从经济总量来看,7%无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上说都是巨大的,未来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
对于水泥行业来讲,如果中国经济7%的增速保持8-10年,全国水泥的需求量依然会有长期的市场支撑和刚性需求。现在投资人、企业和社会上有很多疑问,未来水泥需求将达到什么水平?国家会不会再来个“四万亿”拉动?行业经济走势会不会开始下行?平台期的判断也是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就是既不要悲观看问题,也不要再对大规模投资拉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新常态下,我们既要看到压力和挑战,更要看到正面积极的因素,看到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
“四招”破解过剩问题
一是严格限制新增,二是坚决淘汰落后,三是加大兼并重组,四是“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
记者:有人说新常态让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走向深水区,也对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那么水泥行业在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应该首先聚焦什么问题?
宋志平:从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来看,首先要治理过剩,因为过剩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背着沉重的过剩产能是没法调整结构的。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经过高速发展,生产能力已经超过34亿吨,产能过剩约30%。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四点很重要:严格限制新增,坚决淘汰落后,加大兼并重组,“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
首先是严格限制新增。多年来,行业靠不断扩大产能规模发展起来,今天的苦日子并不是因为没有市场,而是因为布局不合理、盲目新增、严重过剩导致的。盲目新增给行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问题,既浪费社会资源,又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必须坚决限制。国发〔2013〕41号文指出,“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但问题是现在新增仍屡禁不绝,不少地方花样翻新,打着各种旗号、各种掩护上新项目。当年新疆市场不错,大家蜂拥而至,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地区,居然做了1亿多吨产能,人均产能超过5吨,过剩幅度之大、水泥价格之低堪称世界之最,现在南疆的水泥售价每吨只有150多元,很多工厂都停了产。云南、贵州市场本来略好一点,但是去年顶风上了一大批水泥熟料线,现在已经完全变成严重过剩区域。很多地方和企业一边喊着治理过剩、一边却在扩大新增,这种现象应该彻底得到改变。
记者:为什么一边过剩一边又在新增呢?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否能够找到一剂良药、一种良方来治理或者根除新增产能呢?
宋志平:这种现象其实由来已久,2008年“四万亿”出台后,很多行业都在大干快上,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拉动经济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反思如何对投资进行甄别,是否还应对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水泥等过剩领域加大投资?“四万亿”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阶段性拉动,而水泥、钢铁都是长期项目,大规模投资只能加剧产能过剩矛盾。所以2009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提出行业应该来个“休克疗法”,不能再盲目发展了,正在上和准备上的线先“休克”,先都停下来,重新论证一下,再上不迟,但当时没有人听我的劝告。
直到现在,进入新常态了,一些地方还是在新增上动脑筋、做文章。为什么?因为水泥行业这两年和其他基础原材料业不一样,有钱赚而且赚得还可以,于是就有人想,既然是市场经济,为什么赚钱不让再新建?前不久我到外地出差,那里的政府领导跟我说,很多基础原材料产业现在已经没人做了,唯独水泥大家还想上新线,就是因为还有钱赚。但这些钱是怎么赚来的?是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大企业带动的自律限产让市场实现相对平衡,才带来了行业合理生存利润。治理过剩的目的是让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价格合理化,企业有一般性盈利,而恰恰是这个“一般性盈利”却又变成大家上新线的理由,这不显然成了悖论吗?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产能过剩之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整合,整合之后价格平稳了,企业有了长期效益,但是几乎没有再新建。可是我们有的企业没有理性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还在变着法儿地为新增找借口,以各种方式进行花样翻新:
第一种花样是等量淘汰。“等量淘汰”是一个时代的词,在今天的过剩经济下,如果再拿淘汰的量置换新增的量,过剩还是得不到解决,这又成了一个悖论,因此必须从“等量淘汰”到“减量淘汰”。
第二种花样是先斩后奏,打政策“擦边球”。虽然国家出台多项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政策文件,但政策执行并不到位,新增项目仍然屡禁不止,一些违法违规生产线堂而皇之登上公示榜,试图蒙混过关。
第三种花样是变相将垃圾焚烧协同处置作为上新线的托辞。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指利用水泥窑对垃圾进行一定前期处理后,作为替代燃料或者原料应用于水泥生产流程中,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目的。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如果以烧垃圾、进行协同处置为幌子,再去建新线就大错特错。其实协同处置工艺非常复杂,而很多企业只关心拿上新水泥线的指标,至于垃圾怎么烧、能不能烧,没有再去思考。现在过剩这么严重,中国如果再来一轮协同处置热潮,再上几百条5000吨生产线,那将是一个大笑话,不仅真正的协同处置没有做好,而且会雪上加霜,造成新的大规模过剩。
记者:除了控制新增,淘汰落后也是解决过剩问题的方法之一,但目前行业内关于淘汰的标准似乎并不统一,对此您怎么看?
宋志平:大力淘汰落后是破解产能过剩矛盾的第二个关键点。过去我们淘汰了落后工艺的小立窑,这一轮我们着眼淘汰的是落后品种低标号水泥。去年在淘汰P.C32.5水泥上,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思想并不统一。其实在其他行业,像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显像管电视到等离子电视再到液晶电视,其间经历了多轮淘汰。但多年来,水泥行业在淘汰低标号水泥上居然遇到很大的阻力。国际上现在通用的基本上是42.5水泥,占比约50%,剩下的50%是标号更高的52.5和62.5水泥,但在我国32.5水泥的占比却过半。甚至有一些小型粉磨站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生产劣质水泥,用300公斤熟料就能产出1吨水泥,通常情况下应是700公斤熟料生产1吨水泥,这样的水泥就相当于加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将给建筑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32.5水泥其实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就该淘汰了,而不应是到了今天还在争议。新常态下,如果在淘汰低标号水泥这个问题上都迈不开步子,产业转型升级将无从谈起。
有人说,32.5水泥在农村还有市场,但农村为什么要用落后产品?当年淘汰CRT显像管电视时,有厂家也提出过类似观点,认为这种电视在广大农村、在非洲等不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市场,没想到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液晶电视降价,很多CRT生产线一夜之间全部关闭。所以,在淘汰落后这件事上,我们绝不能有侥幸心理。32.5水泥原本是立窑时代的产物,现在立窑都淘汰了,32.5水泥却丢不掉,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所以我们大声疾呼,行业和企业都要提高认识,站在水泥转型升级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下定决心淘汰32.5水泥,新标准全面贯彻执行后,水泥产能将压缩约3亿吨,大幅缓解目前严重失衡的供需关系。
记者:近几年,凯发K8官网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了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在进入了平台期,行业是否还需要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呢?
宋志平:仍然需要。因为治理过剩的“主引擎”在市场,但是市场不应该是多、散、乱的无序竞争,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是最好的方式,这是破解过剩产能矛盾的第三个关键点。所谓集中度是指前十大水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健康市场的稳定器。在凯发K8官网大规模联合重组的推动下,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从2008年的16%增加到现在的53%左右,但是相比发达国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而且部分地区集中度还很低,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低价倾销等问题非常严峻。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增加集中度,培育领袖企业,形成领袖企业主导区域市场的格局,推动市场逐步走上竞争有序、价格稳定、充满活力、健康运行的发展道路。
记者:除了上面您讲的三招,还有更多思路或者办法吗?特别是在新常态下,您还有哪些新的思考?
宋志平:化解产能过剩,还可以通过“走出去”转移产能。但是,转移产能并不是把水泥厂、钢铁厂拆到国外,而是要关闭部分国内产能,鼓励优秀企业以多种方式到国际市场去投资,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其实转移产能就是对产能组成的改变,过去我们的产能主要在国内,现在则要提高国外市场的比重。参与国际投资,不是简单地做EPC,回想起来,当年中东水泥投资热的时候,我们只卖给人家装备,没赚到多少钱,现在中东市场基本饱和了,投资机会也没有了。我们要创新工程EPC建设模式,采取租赁、合作、承包等多种方式,拓展服务面、增加附加值;如果项目好的话,可以以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参与项目建设。现在中国很多水泥企业陆续进行海外投资,凯发K8官网在蒙古国投资建设了一条水泥线,海螺水泥和冀东水泥也分别在印尼、南非投资,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力度。
水泥平台期的“新活法”
对市场而言,以销定产是不变的铁律。在市场竞争中要逐渐培育起坚持合理价格的定力和自制力。
记者:过剩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新常态下,水泥行业进一步承压,面对这种现状,您是怎么看的?
宋志平:水泥进入过剩阶段是客观的,用不着害怕,其实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个过剩经济,西方国家的水泥行业也经历过过剩,所采取的应对办法并不复杂。一是兼并重组,增加集中度;二是降低产能利用率,把产能利用率控制在70%左右;三是在水泥公会的主导下,各个大集团按比例均衡关闭一些工厂,减掉过剩产能。因此,对于长期追求120%产能利用率的我国水泥企业来讲,必须转变观念,接受和适应70%左右的产能利用率,这是过剩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在过剩的情况下,如何适应过剩,如何在过剩时代获得良好的企业效益,让企业活得更好,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记者: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水泥企业如何才能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宋志平:首先是培育领袖企业,加大兼并重组的力度。联合重组形成领袖企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过剩初期,西方国家也曾经历过打乱仗的恶性竞争阶段,企业之间好勇斗狠,崇尚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但人毕竟不是动物,自然选择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市场经济领域。在今天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西方国家的市场竞争也已经十分理智,在处理过剩产能时,企业大多采取了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从而鲜有大规模倒闭潮。因此,要在区域市场中,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领袖企业,增加其市场地位和话语权。领袖企业要担当起行业责任,充分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从做工厂、做产量,到做市场、做系统,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实现过剩产能退而有序。
同时,还要着力推进大企业的强强联合。去年,欧洲两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与瑞士豪瑞集团合并成立新公司,合并后把部分工厂卖给爱尔兰CRH,所以这次合并实际上是在欧洲三家世界500强水泥公司间进行。此次合并得到欧盟的大力支持,合并后股票应声上涨30%,新公司每年的协同效益就达14亿欧元。这对深陷产能过剩困局、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我国水泥工业给出强烈信号与深刻启示:在产能过剩转变为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体的高水平过剩阶段,推动大企业间合并恰逢其时,将为行业转型升级开创一个新纪元。
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对兼并重组存疑,甚至极端地认为市场就是无秩序的竞争,是乱世出英雄,大企业兼并重组就是想垄断,认为兼并重组既窒息了竞争环境,又窒息了市场活力。事实上,无论在美国还是欧洲,产业政策都支持兼并重组,尤其是实业、制造业的兼并重组。而且联合重组也是市场行为,符合市场规律,联合重组以后领袖企业之间也会有竞争,只是竞争会更加良性化。麦道和波音合并、拉法基和豪瑞合并均是经典的重组案例。纵观每个行业,凡是形成了领袖企业的行业基本都稳定,如果没有形成领袖企业,这个行业一定混乱不堪。
第二,以销定产。对市场而言,以销定产是一个不变的铁律。保持供与求、销量与价格的动态平衡,是维护行业正常发展的必要前提。企业应该有自觉意识,着眼于整个系统,建立合理均衡的市场销售理念,同时也要改变追求高产能利用率的固有观念。我以前做新型建材时没这个概念,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也赚了不少钱。反过来看,玻璃行业由于工艺原因,不能间歇生产,产能利用率100%,往往库里满满的,价格长期低迷。水泥生产好就好在可停窑,每次停窑损失不大,生产节奏可以灵活掌握。另外,大企业要带头反对不正当竞争。其实很多人只看到了反对不正当竞争中“反垄断”的一面,实际上在西方更多的是“反倾销”,这种低价倾销同样破坏市场秩序和行业规矩。在中国,不仅是传统工业,甚至连新兴产业也存在低价恶性竞争的局面。以多晶硅产业为例,近年来大量资金盲目涌入、扩大生产,导致多晶硅价格从一吨200多万元降至20万元,既冲垮了国内市场,也冲垮了全球太阳能行业,更冲垮了盲目扩张的始作俑者。这种竞争理念和思维方式如果得不到改变,我国就不可能形成成熟的市场体系。
以销定产有很多方式,比如错峰生产。去年年底,东北三省的水泥企业实行冬季错峰生产,10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停下、能减掉4000万吨熟料产能。为什么企业能够积极响应?一方面,错峰生产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取暖高雾霾季节错开;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市场供需平衡、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同时,错峰生产是企业的一致性行为,你停我也停,大家觉得比较公平。
未来,错峰生产应当常态化,增加错峰内涵,实施雾霾错峰、限电错峰、节日错峰等。2011年,因“四万亿”投资带来的大规模建设导致用电紧张,水泥行业一度被拉闸限产,没想到因祸得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销平衡,水泥价格随之恢复。2008年,中国整个水泥行业的利润还不如瑞士豪瑞一家企业,但2011年行业利润达到历年来最高,所有企业都赚了钱。大家真正认识到,原来产销矛盾是行业***的问题,以销定产才是更有效的盈利之道。我所提倡的“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于行业利益之中”的思想也逐渐开始被大家所接受。我们现在同样可以在雾霾严重时、用电高峰时进行错峰生产。节假日也可以关掉生产线,多放点假,让水泥厂工人过上教授一样的生活。放假是福利,收入不减,还有利于市场供需平衡,何乐而不为?我之前提过“快乐生产”,就是要让水泥行业的职工成为最快乐的一群人。
记者:事实证明,您的共生多赢理念赢了“丛林法则”,在新常态下,您对共生多赢理念是否有新的理解?
宋志平:现在要进一步倡导市场竞合理念,反对不良竞争。市场竞合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前沿理论,从竞争到竞合,是人类进化文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进步。大家都读过《从红海到蓝海》这本书,现在又提出从蓝海到绿海的概念,要求企业进一步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水泥行业却依旧徘徊在红海和蓝海的边缘,往回游是红海,继续往前游是蓝海。所以对企业来讲,朝哪个方向游至关重要。这些年我们尝到了蓝海的甜头,领略了蓝海的美丽,今后应该继续推行竞合文化,追求包容性成长。所谓包容性成长,就是不仅考虑企业自身利益,还要将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等各种利益相关者都充分照顾到的一种和谐成长的方式。
我最近接待了一个印度水泥公司代表团,现在印度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只有69%,但水泥价格是100到140美金不等,效益很好。我想这可能跟竞争心态有关,印度是个佛教国家,在处理市场竞争的时候,心放得比较平,我们则往住比较浮躁,都想放量抢占市场,尤其是在市场下行的时候,大家就更加恐慌。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要逐渐培育起坚持合理价格的定力和自制力。过去大家觉得中国人的野性不足,实际上在过剩情况下,市场竞争不能主张狼性和野性,而要主张市场竞合,这样整个行业就能驶出你死我活拼杀的红海进入共嬴和谐的蓝海,最终驶向创新环保的绿海。
在水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我一直都不赞成企业盲目重复建设、打乱仗,因为这些行业是重资产行业和资源依赖型行业,往往占有大量资金和资源,一旦形成大规模破产潮,将带来社会资源的大浪费,造成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因而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应该更加理智,有清晰的产业规划、整体指导思想。
同时我也想说,技术创新也好,转型升级也好,社会责任也好,都要建立在效益的基础上,一个没有效益的行业是失败的行业,一个没有效益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没有效益何谈其他。经营就是围绕效益进行,而且现在不只是让哪一家企业有效益,而是让绝大多数企业都有效益,这样才能给国家创造丰富的税收,才能让员工有良好和稳定的就业,才能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才能完成企业想要实现的一切目标。我们要把行业利益和企业利益统筹起来考虑,尤其是像凯发K8官网这样的大公司,更有责任带动行业整体利益的提升,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对行业对社会的责任。
新常态下创新与转型的新内涵
水泥企业不能只围着窑炉转,还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的升级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在谈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新常态下是否赋予这些概念新的含义?凯发K8官网集团是如何理解的?
宋志平:新常态下,我觉得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应该有几个方面:
第一,在水泥产品结构上创新。水泥产品要实现“四化”,即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和制品化。高标号化,即发展高性能产品,确保建筑质量的提高,同时减少石灰石的滥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凯发K8官网目前积极研究62.5水泥和72.5水泥。专家说,如果我国广泛采用72.5水泥可节约40%的石灰石和减少40%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对我国这样一个水泥大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具有重大意义。特种化,是指细分产品,增加附加值,提供个性化服务。日本住友大阪水泥公司有100多种特种水泥,可满足修路、修桥等不同功用,这种细分化的产品结构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凯发K8官网已建设四个特种水泥基地和***技术中心,每年提供2000多万吨特种水泥。商混化,就是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业务。世界上的大水泥公司,约30%的水泥用在自己的商混企业,但由于欠款赊账等突出问题,我国大水泥企业大都没有开展这项业务。不过,行规和商业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凯发K8官网在做商混的同时也在致力于整顿秩序、改变行规,提高产业集中度,让行业有序化。大力发展商混业务大有可为。国外很多水泥企业都实现了水泥、熟料、粉磨和商混一体化经营,沿着“水泥—商混—浇铸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从水泥的生产到商品混凝土的提供再到混凝土框架的建筑都是由一家水泥企业完成,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迈进,拓展了盈利空间。制品化,就是发展水泥预制构件。以前我们做过大板楼,质量不好,漏风漏雨,也不美观,但现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把预制构件做到了天衣无缝,加工得非常精细漂亮。远大、万科、金隅以及凯发K8官网都进入了水泥制品领域。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的升级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今后水泥企业不能只围着窑炉转,还要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向产业链竞争,在优化产业链过程中提升价值链水平。
第二,装备和工艺的改造。首先,在装备改造上要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加大水泥工业现代化进程。在工业4.0时代,水泥中控室实现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用上了ERP系统,下一步还要把智能化应用到水泥装备上,提高技术水平,减员增效。史密斯水泥公司老总介绍,一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非洲工厂一般定员300人,欧洲工厂则定员100人,与欧洲相比,我们的企业是有差距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提高自动化程度,依靠两化深度融合。其次,进行工艺改造。现在凯发K8官网所属合肥院推出的粉磨一体化装备,可以使每吨熟料生产节约8度电,节省成本4元钱。另外,我们还开发应用了短窑技术,应用高固气比技术,节能效果非常好。在工艺装备方面,围绕着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减少人工等,水泥企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第三,节能减排。现在大家一提起雾霾,往往会想到三大污染源:汽车尾气、钢铁厂、水泥厂,想到汽车限行、关闭或搬迁工厂。水泥属于窑业类工业,对环境有一定负荷,节能减排应是长期任务。如果水泥企业能主动追求减量化发展,自觉减少粉尘、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推进高性能、高标号水泥和混凝土的消费,节能减排这项工作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家。中国水泥行业应制定比欧洲、日本更高的排放标准,因为我们产量巨大,环保压力也更大,所以要站得更高一些。加大环保投入,自然也会增加水泥生产成本,所以水泥价格不能低位运行,必须有合理的利润,这样才能平抑巨大的环保成本。如果是低价格、低效益、低环保,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要实现节能环保的良性循环,只能用合理的价格取得良好的效益,再进行大规模的节能减排投入,从而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创新和转型升级时,对生产线规模应有正确认识。生产线规模大小要以市场需求而论,如果确实有大市场,可以依托大规模生产线降低消耗和成本;如果市场没那么大,建了大的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附近市场消化不了,最后只能远距离运输,利润就会被摊薄,也形成了浪费。举个例子,一条万吨线和一条2500吨的生产线相比,万吨线生产成本每吨低50元钱,但每一百公里的吨运费也要50元,如果运距太远,成本优势反而没有了。
记者:您的观点和思考对行业未来发展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也给大家释疑解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一年,凯发K8官网集团对水泥板块的工作有哪些部署和安排?
宋志平:基于对水泥行业平台期的基本判断,凯发K8官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在行业里持续推动限制新增,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加大联合重组力度,现在的联合重组不同于以往,之前的联合重组是“以大吃小”式的,现在主要通过资本纽带与大企业强强联合,是更高层次的整合。过去一两年,凯发K8官网投资了海螺创业、同力水泥、亚泰集团、山水水泥等7家水泥上市公司,促进了行业稳定。三是大力支持和配合错峰生产。四是做市场竞合的一面大旗,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倡导“发展理性化、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市场健康化”的竞合理念,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积极“走出去”,加大海外投资建厂和收购兼并,建立凯发K8官网的海外核心利润区。六是全力打造“四型企业”,即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制造服务型和社会责任型企业。创新驱动型,即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质量效益型,即从外延式发展向内生式发展转变,从重视发展速度、追求规模扩张向重视发展质量、追求效益提升转变。制造服务型,即商业模式从制造型转变为制造服务型。过去我们总讲B2C,思考的是怎样让客户买我们的产品,现在讲的是C2B,更尊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从客户那里汲取创新思想。社会责任型,即把模范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最近,凯发K8官网启动“责任蓝天”行动计划,未来几年将投巨资用于技术改造,坚持绿色发展,主动减少排放,积极复垦矿山。我们要建设的不是工厂中的花园,而是花园中的工厂,不是工厂中的森林,而且森林中的工厂,企业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
以正确的思想文化引领行业发展
企业应建立包容性文化,树立与竞争者共生多赢的思想,树立行业大局观,弘扬利他主义精神。
记者:目前行业里部分企业不理解新常态的真谛,不知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对此您有何见解?
宋志平:习近平总书记去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并提到“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也是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面对过剩应具备的心态。水泥行业平台期持续时间比较长,市场需求总量巨大,所以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作为。只有主动作为,才能赢得好的行业效益和企业效益。凯发K8官网希望能和行业联合会、和行业里的各兄弟企业、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研究新常态、共同思考水泥平台期下的生存之道。
今年开年,水泥价格低开低走,很多地区甚至回到2008年的最低点,熟料产能去年增加了7000多万吨,今年还会有一些新增产能的释放,同时新线还在不断上马,市场压力巨大,很多行业同仁心存焦虑。要缓解过剩矛盾和潜在压力,既需要政府严把审批关,杜绝盲目上项目,同时行业与企业也要增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智慧和魄力,全面辩证地、对立统一地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
习总书记讲,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过去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对立,凡事都要分清你我,我们讲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即要学会全面看问题,但事物之间又是有联系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和转化,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合二为一。在古拉丁语中,“哲学”和“智慧”是一个词,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一定是有哲学思想的,哲学的核心就是辩证地看问题。拿竞合来说,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对立统一原则,“竞”就是对立,“合”就是统一,“竞合”就是既良性竞争又友好合作。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只看对立不看统一,认为竞争就是往死里打,结果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现在全世界的共识是要以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因为打仗往往会两败俱伤,造成文明的倒退。同样地,我们要把和谐文化和包容思想,把孔融让梨的谦恭和境界真正引入到市场竞争中。
中国迈入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长,一些市场文化还不尽成熟,诚信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短板,因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满足于市场竞争的思想文化体系。我曾询问台湾朋友,你们也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市场文化从何而来?他们说,从儒家思想里来,比如遵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切合乎道义,从道义出发。在西方宗教里,也有很多思想是支撑市场文化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自制力水平、平等互爱和诚信精神之上的,是以正确的思想文化为指引的,如果优秀的市场文化建立不起来,只讲冲冲杀杀,只顾眼前之利、一己之私,市场经济一定不会有良性秩序。到底该怎样建立良好的市场文化?从企业自身来讲,就是建立包容性的文化,树立与竞争者共生多赢的思想,树立行业的大局观,弘扬利他主义精神,这样就能够真正建起企业的市场竞合文化。企业树立了正确的文化和心态,行业才能有健康的生态格局,才能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说到底,平常心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一种心态,一种文化,一种行为,我们应上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待市场经济,看待时下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出路。新常态下,我们更需要有平常心,更需要倡导平常心,更需要以平常心应对行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凝聚共识,理性行动,迎接一个良性竞争、友好合作、健康发展和多赢共赢的水泥市场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