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最美科研先锋 | 中复神鹰林康:程序员跨界工程师的成长历程
来源:中复神鹰 发布时间:2023-08-03一种坚持和追求,一种专业和专注
是孜孜不倦,是一丝不苟,是精益求精
是3.8万名科研工程技术人的工匠精神
他们是凯发K8官网的最美科研先锋
他们用热爱书写凯发K8官网的科技创新故事
林康,2012年入职,现任中复神鹰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中试车间主任。自入职公司,一直从事PAN基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管理、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及工程化管理工作。陆续参与开发T700、T800、T1000、M30、M35及M40等多个系列产品,完成20余篇专利。“千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自主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参与设计国内首个万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项目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工作期间,获优秀现场指挥及应用工程师、年度优秀员工、技术创新奖及技术革新奖等多项奖项。
从“程序员”到“技术员”
2012年,林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程序员”生涯,应父母的要求从上海回到家乡连云港。然而,那时的连云港几乎连个像样的互联网公司都没有,让学计算机出身的他很苦恼。“要不要看看其他工作机会?别在计算机上死磕了。”朋友向他提议。
“碳纤维?连云港还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公司?”朋友突然盯着屏幕问。林康顺着看去,招聘的岗位是“技术员”。对于碳纤维,他早有耳闻,是一种号称“黑丝黄金”的材料,随即点击了“职位申请”的按钮。
刚进公司,林康主要工作是生产线现场试验的记录跟踪,车间近五十摄氏度的工作环境让习惯坐在高端写字楼里吹空调、敲键盘的他很不适应。可是,认识中复神鹰董事长张国良以后,他坚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还记得最开始,他惊讶于这样一个“大老板”怎会如此“接地气”,带着大家不分昼夜地泡在现场,一起讨论,一起实验。日子长了,他一点点从同事们口中得知张董事长的“创业故事”,于是公司墙上那句“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标语更加清晰醒目,浓烈且温热的力量在心中涌动,那种使命感是他来公司前不曾体验过的。
从“好奇心”到“责任心”
在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林康因出色的表现被推选为碳化组组长,为了使氧化炉温度保持可控,确保丝束受热均衡,他带着组员在现场一遍遍尝试、一点点调试,详细记录氧化炉温度在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规律分析。因为现场温度过高,无法长时间操作,大家只能以2个小时为周期轮番上阵。就这样,经过2个多月的实时监控、数据摸索,他们终于摸清了氧化炉温度的规律,从而建立了一套基于层式氧化炉温度模型,并以此类推对所有碳化线建立工艺温度管理办法,使得生产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在摸索T800级碳纤维碳化极限工艺阶段,生产线涉及成百上千个工艺点,每一个工艺点的调整,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最难熬的莫过于每次调整数据后,满怀期待等来的却是大片断丝。林康说:“我和组员不仅仅为了谋一份工作才一直坚持下来,而是为了碳纤维事业想要尽一份力。一路走来,确实很艰苦,但是我们心中始终有光,有那份想要为国家和民族争气的责任心。”
从“继承者”到“传承者”
2022年5月,林康完成西宁碳化工艺团队搭建工作回到连云港。“我们都管去西宁叫作‘援青’,也就是去支援的意思,其实在西宁的工作对于我们自身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在本部,一般的事情都是有经验借鉴,我们只需要学习就好,然而到了西宁,真的是在一片黄土地从零开始。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完善,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却也收获了很多。”
回到连云港,林康被委以重任,进入中试车间。中试车间属于综合性车间,承担了纺丝和碳丝的生产研发工作,是公司核心竞争力输出的源头。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他建立起“老带新、师带徒”机制,使得新员工迅速成长,熟练工数量快速增加。在他的带领下,中试车间不断验证新式氧化炉、RTO等设备,摸索新工艺、新操作方法,并成功制备出T1000级碳纤维,目前正集中力量开展新一轮的技术攻关。
将“神鹰精神”发扬光大
林康用自己的行动顺利完成了“十年大考”,每天过万的行走步数积攒出了同事的认可,磨旧了的工装和工鞋堆出了厚厚的证书,不断增厚的镜片呈现出一沓沓精准的数据。但是,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科研没有止境。未来,他将把“神鹰精神”传递给中试车间的每一名员工,并向着更高的科研目标迈进,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碳纤维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